Saturday, July 19, 2025

值班《悲慘世界》音樂會,SM職業病上身 PART3

這一篇來說兒童演員!雖然我覺得自己在很多場合聊過了,但是反正​總是有人沒聽過/看過,那就有寫的價值。

不過先說:我沒有很認真挖法規,只是根據我目前所知來分享。想​深入研究法規的可以自己​來。



不管是《西貢小姐》Miss Saigon或是《悲慘世界》,都會有人問我說:「他們是不是有好幾個小孩?」

我都回:「對、因為我們不想虐待兒童(笑)」


臺灣演出可能因為場次少,或許多數情況一個小孩角色只有一個兒童演員。但是百老匯或西區的演出大多是一週七至八場,真的是不能虐待小孩。


《獅子王》The Lion King有小辛巴Young Simba與小娜娜Young Nala,一週演8場。我​們1個角色有3位兒童演員輪替。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有小奇Chip(小茶杯),一週演7場,也是有3位兒童演員輪替。


《悲慘世界》有小珂賽特Little Cosette和Gavroche(抱歉,不管哪個中譯名我都不喜歡)。

在這次的演出中,會發現小珂賽特不是每一次都會出現在謝幕中。

因為他的戲份很早就結束了,考量工作時長、次日課程等原因,他不需要留到最後。他如果留到謝幕通常是因為a)晚場要繼續演,所以午場會謝幕。或是b)有家人朋友來看演出。



日本的情況

我在東京四季劇場看《獅子王》(平日晚場)時,謝幕沒有看到小辛巴與小娜娜。根據日本勞基法,未滿15歲不能工作,不過演藝人員不在此限。但未成年人的演藝工作需遵守相關行政指導所規定的時數與時間限制,並需申請許可。比方說:中學生工作時間不能超過晚上8點。所以如果去看「星達拓STARTO」(或以前叫「傑尼斯ジャニーズ」)演唱會,伴舞的小傑尼斯們八點後就下班、不會上台表演了。我也在直播的音樂節目中看到工作人員直接把小藝人抱下台(大笑)。


參考資料:年少者の労働時間の制限


我之前也分享過日文版《悲慘世界》的小故事:

因為Gavroche登場時間比較晚,所以視開演時間,早期這個角色有時會由成年女性扮演。直到2007年後都是兒童來演了。



​英美的規定

至於英國,兒童演員的演出受到《Children and Young Persons Act 1963》的規範,執行落實(包含發許可之類的)則由地方政府審核與管理,並可能加上工會(如 Equity UK)的規範與建議。

大美利堅合眾國則沒有全國通用的聯邦法直接規範兒童演藝工作,而是由各州自行立法並管理演出許可,此外也有工會如 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 透過合約對兒童演員的工作條件加以約束。


知名的歐森姊妹(Mary-Kate and Ashley Olsen)在舊金山電視劇Full House裡合演一個角色Michelle,就是因為嬰兒的工時考量。當初電視台演員名單是寫「Mary Kate Ashley Olsen」是不希望觀眾知道他們是雙胞胎合演。


強大的網友告訴你誰是誰



這次《悲慘世界》的世界巡迴,雖然我不知道兒童演員的規定細節,不過不管是英國或是美國的製作公司,在跨國巡演時都必須雙重遵守「出發地」與「目的地」的規定,妥善安排兒童演員的合法演出條件、教育學習以及生活照顧。



排練規劃

說完演出規範,再來講講排練安排。每次說到兒童演員的排練,我最喜歡用的是這個畫面。

一群扮演《冰雪奇緣》音樂劇Frozen中的小艾莎與小安娜在上家教課


來自百老匯音樂劇各劇組排練的幕後花絮影片。怎麼會拍到小演員們在上課而不是排練?


如果聽我分享過美國百老匯與英國倫敦西區的演出排練,應該會記得:演員是直接領週薪或月薪,像是員工一樣,從排練開始到演出都是天天上班。也就是說,他們的時間已經被劇組定下來,不會像臺灣一樣會同時排練很多個演出。


​兒童演員也是。他們開始工作的時間其實跟一般演員差不多。為了考量排練效率,並不是等兒童演員下課了才來排練,或是讓他們上半天課再來排練,而是把排練與上課結合。所以他們的行程表可能是上午排練、下午上課。或是早上2小時排練、2小時上課;下午2小時上課、2小時排練等不一定


​上課的家教當然就是由劇組來安排。另外劇組也會安排Chaperone。在《獅子王》時我們把這個職位翻譯成「兒童輔導員」。在排練場與劇場時,他們會跟著兒童演員們。演出時,Chaperone會帶他們到側台,交給Deck SM/ASM。也會提早到側台等兒童演員,下場後把他們帶回後台。我其實很喜歡這樣,畢竟劇場是個危險的地方,兒童演員們的安全可以透過Chaperone得到保障。而且我也很喜歡這個角色不是由家長擔任(笑)。


劇組中跟兒童演員很有關係的還有一個職位──兒童導演。在《悲慘世界》中Resident and Children's Director駐團助理暨兒童演員導演。


排練時,會先由兒童演員導演與所有兒童演員排戲,排練到一個程度後,再讓兒童演員加入與一般演員排練。個人覺得這樣非常有效率。《獅子王》進劇場時,也先安排了1個時段讓兒童演員走台與技排(搭配布景裝置)。不只是為了技排的效率,更是為了兒童演員們的安全。



​本來想說隨便寫寫就好,但發現國外兒童演員的情況對於臺灣劇場可能比較陌生,忍不住多碎碎念了一下。希望大家有把這篇看完。

Tuesday, July 8, 2025

值班《悲慘世界》音樂會,SM職業病上身 PART2

 本來這篇要說說兒童演員的,但想到別的,所以先來說別的!(任性)


1. 我喜歡又安心的工作方式

在這個演出中,我觀察到一些他們工作的細節,都讓我很喜歡。


首先是很少聽到技術人員在劇場裡大喊。從裝台開始,技術人員們幾乎都配戴walkie-talkie工作,所以溝通都會使用walkie。演出前的檢查與PRESET則是用intercom。


這次演出天上都是外加TRUSS,沒有使用劇院的吊桿。其中有一些燈具沒有辦法降下來保養或是更換。如果需要換燈,就需要rigger們上去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穿著安全吊帶的rigger配著walkie,頂棚的rigger也是,而地面上的人也是,他們溝通都使用walkie-talkie,所以不會聽到大喊的情況。


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方式能避免聽不清楚而需要重複說,也可以讓劇場內安靜一點。畢竟劇場內已經有很多設備運轉、碰撞的聲音了。噪音不只會降低人的專注力與判斷能力。如果有異常聲音或警訊,也會被噪音蓋掉。


雖然某一種程度來說我覺得很理所當然,但是可能在臺灣太常聽到用「肉聲」喊桿子了......



另外是對於高空作業的警覺。

比方說,進到演出期間,因為台上不只有技術,也有演員與樂手。rigger會告訴我:等一下台上沒有人的時候,我們會上去頂棚看看。我心想:嗯,即便只是看看,他們也會等到台上沒有人的時候耶。


剛才說的換燈工作,地面上的人會配戴安全帽(不用場館人員提醒,笑)。工作結束後、頂棚與TRUSS的人離開說,他們會大喊「Clear on stage!」(表示其他人可以上來舞台了)


雖然都是小細節,但見微知著,對於安全的重視與習慣可見一斑。



2. SHOW PAUSE / SHOW STOP

雖然演出暫停是大事,但是對於一週演八場、有許多自動控制布景、以及演員眾多的演出來說(比方說百老匯或倫敦西區的演出),演出暫停並不是什麼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也因為這樣,對於演出暫停一事,這類型的演出總是做足了準備。


​這次悲慘世界,遇到一次因為演員身體不適需要中斷演出。


SM手邊有一份廣播稿。演出暫停時,PM對後台廣播,而SM用God Mic(用來向整個劇場內──尤其是觀眾席──做廣播的麥克風),對觀眾直接廣播。在沒有恢復演出前,每5分鐘就廣播一次。


這次中斷時間約17分鐘,等替補演員準備好了就繼續往下演。


有人問我說:他們這麼快就可以好嗎?

​我心想:還好吧?滿普通的?

我又想:也不想想之前《獅子王》換Pumbaa!平常要一個小時弄妝髮,那次H&M卯起來30分鐘搞定,那才叫飆車(加上中場休息,所以我們大約延後不到10分鐘)。


關於替補,雖然我覺得好像講過,但只要有人沒看過/聽過,就值得我再寫一次。

​主演的替補演員通常是群演,所以群演去替補演員時,群演的替補aka "Swing"就會上場替群演。我在《獅子王》時,主演替補除了群演,還有Standby(我們把中文翻成「候場演員」)──平常不演其他角色,只在需要時上場替補。



回頭想想臺灣,雖然臺灣的演出規格沒有到一週八場、一堆自動控制或機械。

但是使用自動化控制的場館的確越來越多。而且我們也有飛人演出、馬戲特技、或是演員大跳舞,所以演員受傷的風險是確實存在的。更不用說臺灣還有地震。

說到地震,過去幾次與國外團隊SM或CM對Show Contingency(演出緊急應變)時,都會問:你們有遇過地震嗎?這些經驗豐富的SM們一聽到「地震」就面露驚恐回說:沒有!臺灣很多地震嗎? 


​自己進到場館後,在衛武營與兩廳院都做了緊急應變流程(所以兩館的流程圖如有雷同,就是雷同)。而且考量臺灣團隊不會像這些國外團隊SM都備好緊急應變流程與廣播稿,我們也撰寫了廣播稿供團隊使用。


​​補一個小知識,前面提到「H&M」是Hair & Make-up,《獅子王》妝髮組的英文名稱。美國可能會因為劇組差異,名稱會有差異,不過H&M很常見。英國則是叫WHAM(不是念四個字母,而是當作一個字,就念"wham"),也就是Wig, Hair and Make-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