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8, 2025

值班《悲慘世界》音樂會,SM職業病上身 PART2

 本來這篇要說說兒童演員的,但想到別的,所以先來說別的!(任性)


1. 我喜歡又安心的工作方式

在這個演出中,我觀察到一些他們工作的細節,都讓我很喜歡。


首先是很少聽到技術人員在劇場裡大喊。從裝台開始,技術人員們幾乎都配戴walkie-talkie工作,所以溝通都會使用walkie。演出前的檢查與PRESET則是用intercom。


這次演出天上都是外加TRUSS,沒有使用劇院的吊桿。其中有一些燈具沒有辦法降下來保養或是更換。如果需要換燈,就需要rigger們上去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穿著安全吊帶的rigger配著walkie,頂棚的rigger也是,而地面上的人也是,他們溝通都使用walkie-talkie,所以不會聽到大喊的情況。


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方式能避免聽不清楚而需要重複說,也可以讓劇場內安靜一點。畢竟劇場內已經有很多設備運轉、碰撞的聲音了。噪音不只會降低人的專注力與判斷能力。如果有異常聲音或警訊,也會被噪音蓋掉。


雖然某一種程度來說我覺得很理所當然,但是可能在臺灣太常聽到用「肉聲」喊桿子了......



另外是對於高空作業的警覺。

比方說,進到演出期間,因為台上不只有技術,也有演員與樂手。rigger會告訴我:等一下台上沒有人的時候,我們會上去頂棚看看。我心想:嗯,即便只是看看,他們也會等到台上沒有人的時候耶。


剛才說的換燈工作,地面上的人會配戴安全帽(不用場館人員提醒,笑)。工作結束後、頂棚與TRUSS的人離開說,他們會大喊「Clear on stage!」(表示其他人可以上來舞台了)


雖然都是小細節,但見微知著,對於安全的重視與習慣可見一斑。



2. SHOW PAUSE / SHOW STOP

雖然演出暫停是大事,但是對於一週演八場、有許多自動控制布景、以及演員眾多的演出來說(比方說百老匯或倫敦西區的演出),演出暫停並不是什麼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也因為這樣,對於演出暫停一事,這類型的演出總是做足了準備。


​這次悲慘世界,遇到一次因為演員身體不適需要中斷演出。


SM手邊有一份廣播稿。演出暫停時,PM對後台廣播,而SM用God Mic(用來向整個劇場內──尤其是觀眾席──做廣播的麥克風),對觀眾直接廣播。在沒有恢復演出前,每5分鐘就廣播一次。


這次中斷時間約17分鐘,等替補演員準備好了就繼續往下演。


有人問我說:他們這麼快就可以好嗎?

​我心想:還好吧?滿普通的?

我又想:也不想想之前《獅子王》換Pumbaa!平常要一個小時弄妝髮,那次H&M卯起來30分鐘搞定,那才叫飆車(加上中場休息,所以我們大約延後不到10分鐘)。


關於替補,雖然我覺得好像講過,但只要有人沒看過/聽過,就值得我再寫一次。

​主演的替補演員通常是群演,所以群演去替補演員時,群演的替補aka "Swing"就會上場替群演。我在《獅子王》時,主演替補除了群演,還有Standby(我們把中文翻成「候場演員」)──平常不演其他角色,只在需要時上場替補。



回頭想想臺灣,雖然臺灣的演出規格沒有到一週八場、一堆自動控制或機械。

但是使用自動化控制的場館的確越來越多。而且我們也有飛人演出、馬戲特技、或是演員大跳舞,所以演員受傷的風險是確實存在的。更不用說臺灣還有地震。

說到地震,過去幾次與國外團隊SM或CM對Show Contingency(演出緊急應變)時,都會問:你們有遇過地震嗎?這些經驗豐富的SM們一聽到「地震」就面露驚恐回說:沒有!臺灣很多地震嗎? 


​自己進到場館後,在衛武營與兩廳院都做了緊急應變流程(所以兩館的流程圖如有雷同,就是雷同)。而且考量臺灣團隊不會像這些國外團隊SM都備好緊急應變流程與廣播稿,我們也撰寫了廣播稿供團隊使用。


​​補一個小知識,前面提到「H&M」是Hair & Make-up,《獅子王》妝髮組的英文名稱。美國可能會因為劇組差異,名稱會有差異,不過H&M很常見。英國則是叫WHAM(不是念四個字母,而是當作一個字,就念"wham"),也就是Wig, Hair and Make-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