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女人迷的讀者創作
刊登於2022.11.22
編輯修改標題為:
在美國參與 DEI 多元共融課程:從權力之輪,發現我是需要被共融的人
以下是我的原始撰文
參與多元共融訓練課程,原來我是需要被共融的那一個?
廖敏慈(小刀)
紐約的秋天比臺灣的冷多了。和朋友約吃火鍋,邊吃邊分享我來到紐約後的生活觀察。他說:「大城市是不是都差不多?我覺得紐約和臺北其實差不多。」我回說:「我覺得人口組成比較多元。國籍、族裔、語言等差異性比較大。臺北雖然有很多外國人,但臺灣人還是佔多數吧!同質性還是偏高。」會這樣回答的我,是因為我心裡一直惦記著Diversity(多元)。
我今年申請上了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於夏末秋初來到紐約,展開為期九個月的交流參訪與學習。在參訪期間,我會待在一個非營利的劇場,透過實際工作完成我的研究。入職第二週,正好搭上公司該工作年度的多元共融教育訓練(EDIA Training)。我在臺灣時上過簡短EDI的課程,也閱讀過相關文章,認為自己對EDI並不陌生。但看著文件的第一個問題,我竟完全回答不出來,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問題是:目前你在工作上是如何跟委託人、學生、家人、員工、客戶互動?請隨意並盡可能選擇多個目標群體。你認為在公平、多元與共融的落實、行為與決策上,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Currently how does your role interact with constituents, students,
families, employees, clients. Feel free to choose as many target groups as you
wish. What facets of your work do you feel need improvement in regards to your
participation in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practices, behaviors and
decision making. )
我就這樣盯著文件,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課程開始,我聽著其他人的分享與討論,理解無礙,對於講師的說明也沒有什麼疑問。但是訓練課程結束,我再度看著那個問題,覺得自己還是無法有具體的答案或是更有脈絡的論述。直到與一位來美國數年的友人談話,我才梳理清楚我回答不出問題的原因。
先認識自己,才能更認識別人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一些基礎,包含:對於EDI的了解,以及對於EDI的意識。這個意識是指:能明白身邊發生的事情、或是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反映了EDI的哪些面向。
美國近年來一直在討論EDI。其中一個顯著例子是,我進公司後,遇上幾次需要大家自我介紹的場合,都會請大家說明自己的pronoun(代名詞。也就是別人用什麼來稱呼你:she/her、he/him或they/them)。我在公司電子郵件的簽名檔也放了pronoun。美國當地──以及我身處的表演藝術產業──已經將EDI逐步深化。以一個從臺灣來的人而言,只有簡短的課程與文章,對EDI的認識當然無法與當地人相比。加上美國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因素,這些都不是身為外國人的我能輕易理解的。在明白這個道理後,我發現自己明明是去參與多元共融課程,自己卻沒有「被共融」(not included)。因為沒有人注意到我這個身為「少數的、沒有在美國生活過的外國人」,而是理所當然的覺得參與課程的人都有EDI的基礎理解。
剛剛說到我對EDI不陌生,但那只停留在解釋EDI的字面意義。說到底,我並沒有更清晰的EDI意識,也不曾思考我自己怎麼做的,自然也就無法回答一開始的問題──「如何改善」。那該怎麼建立意識?該怎麼落實?我幫自己開啟的第一步是:自我身分識別(identification)。我找到了相關資料來輔助。
圖源:HURLEY
MEDUICAL CENTER - MEDICAL EDUCATION
根據文字指示,寫下自己的年齡、姓別、種族、宗教、身體健康狀況、教育等等。從這邊起步,先識別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在填寫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了解自己。)
第二步,可以把這個圖套用到互動對象身上,尋找彼此之間的異與同。更進一步可以探討該類別中我與對方的優勢與弱勢關係。由Sylvia DuckWorth繪製的The Wheel of Power &
Privilege是一個很棒的參考工具。我也可以根據這個圖表調整類別,畫出我在職場的圖,找出怎樣的身分識別是強勢的,而自己又在什麼位置。
圖源:Instagram@sylviaduckworth
https://www.instagram.com/p/CEFiUShhpUT/
不困擾是一種幸福,那種幸福是因為自己是優勢群體
我在美國,而且還是在紐約這樣的一個大城市,語言、文化、種族等都跟臺灣不同,也比臺灣更多元、差異性更高。本來在臺灣感受不到的事,在異國就會被凸顯,也會開始因為某些身分識別感到阻礙,例如種族或是國籍。而在臺灣不是如此,我跟多數人的國籍一樣、我在臺灣使用中文、我是漢民族,少有哪一點會令我感受到困擾。以致許多識別是我在臺灣生活時沒有察覺的。但是,這樣沒有感覺不代表每一個在臺灣生活的人都跟我一樣。我自己是優勢族群,那其他人呢?我身邊一定有少數,那些從未被我察覺的少數。
想像自己還在臺灣,填完自己的身分識別後,如果要繪製臺灣的The Wheel of Power & Privilege,可能不一定會放膚色或體型,但是身體健康狀態(身心障礙)、性別、城鄉差距、國籍、族群(原住民、明清漢人移民後代、1949年後移居住民、新住民、新移民)等等,都或許是會被我放進圖中的。
EDI代表「公平、多元、共融」,是很正向的期待,要解釋字面意思對我而言沒有難度,但要執行就不容易了。慶幸自己有從課程與問題得到衝擊,讓如此不敏銳的我發現「原來我是需要被共融的那一個」。以此為契機,開始檢視與認識自己,練習觀察周遭,漸漸去發現與意識到那些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樣」與「不一樣」。過往我對很多事情無所謂,可能只是因為我跟大多數人一樣。跟我不一樣的人,會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觀點,需要的機會與資源也不一樣。
講師在課程最後提醒:「EDI是一個不停止的練習,公司的主管們也還會有進階課程。課程中聊到的各種觀察與案例,都可以再拿出來重新檢視。」我想,參與多元共融課程但沒有被共融的我最能體會到這點。身在紐約的我,很期待這個環境帶給我更多關於EDI的體會與刺激,讓我能繼續練習與進步。